桐君堂企业文化
桐君堂座落于桐君故里,药祖圣地,美丽的富春江畔的桐庐。业史源远流长,文化亘古灿烂,脉传于黄帝时期的桐君,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目前已通过了国家级非遗的申报工作。
桐君中药文化是祖国中医药文化中的魄宝,它脉承于黄帝时期中药鼻祖桐君先生。北有神农,南有桐君,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影响广泛、历史最悠久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流派之一,被颂誉为国药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桐君中药文化以及其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空间、亘古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文化理念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以及良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一、历史悠久。据梁·陶弘景《本草序》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古籍记载:桐君,黄帝时人。黄帝命桐君与巫彭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即现在的桐君山),修炉炼丹,采集百草,其识草木金石、定三品药物,为中医处方格律君臣佐使的缔造者,著有《桐君采药录》,后被《隋书》和《旧唐书》等列入为典籍。《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亦有对桐君的记载:“上古有桐君,止于今县东山阴桐树下,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此山亦为桐君山。”苏轼、陆游、郭沫若等古今先哲都写有歌颂桐君的诗篇,尤以证明药祖桐君中药文化近一个世纪来的璀灿和亘古。为此,中国·桐庐·桐君山,被誉为“药祖圣地”。后人则更为追慕这一生行善、济世济民的上古先贤,誉其为“中药鼻祖”。二、民俗遗风。民间百姓纪念和缅怀药祖桐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习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的桐君祠、桐君殿等和元已卯年俞颐轩在桐君山摩崖石刻上遗留的古诗迹,是当今难能可贵的历史文物。这些古建筑和古石刻遗迹的完整保留,除了其本身的文化价值,还留给世人无比珍贵的古建筑艺术价值和古石刻艺术价值。民间自发组织的朝拜、政府组织的公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数届的“华夏中药节”、全国性的“桐君中药文化高峰论坛”、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落成等等,使桐君中药文化的内涵和厚重得以经久不息的传延、扩张和弘扬,这不但体现了缅怀桐君的厚实民风,还保留了很有价值的祭祀民俗活动。三、文化理念。桐君中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桐君先生“悬壶济世、求真济人”的遗风。近一个世纪来,桐君传人一直秉承这个人文精神,业以成为中医药界尊之心怀的共识,这种理念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又立足于中药文化基础之上,具有引领人们善行、倡导社会公德的特征。尤以在当下社会略显功利和浮躁之时,其文化理念更显难得和弥贵。四、传延流长。桐君后人的药业之举源远流长,据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桐庐建“药材会馆”,中药业始具规模。其后民国、解放初期建立的寿全药店、太和堂、桐庐医药公司等等。300多年的传承演义和发展,成立了以“桐君堂”为字号的杭州桐君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其药业资源丰富,道地质优,清·康熙22年、光绪2年的《桐庐县志》分别载有地方药材50个和67个品种,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桐庐选送的茯苓、木瓜、五倍子、玉竹获中药材一等奖。1988年6月,全县蕴藏量较大的地产药材已达840余种,蕴藏总量达1100万公斤。其中山茱萸、半夏、覆盆子、白术、黄精、葛根、贯众等几十种地产药材因其蕴藏丰富,道地质优而名气海内外。中医传承文化亦悠久灿烂,名医辈出。明·嘉靖年间三世名医吴嘉言,任太医院吏目,此后名中医许仲凡、妇儿名医胡仲翊、妇科名家袁昌益、热病杂症大家滕兆祥、儿科名家陈公达等都曾妙手回春,响誉一方。
公司历经四年,总计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以传承、保护桐君中医药文化为目的的“桐君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将悬壶济世的桐君思想发扬光大。博物馆以桐君中医药文化历史发展为主线,以“桐君堂”创始、重生、发展历程为主要脉络,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旨,以文献、实物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重现桐庐地区文化中的一方面特色历史,是桐君堂人守望、坚持、传承和弘扬桐君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力作,也是药祖圣地中药文化历史沉淀的集中展示,并为桐君中医药文化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桐君先生“悬壶济世、求真济人”的遗风,坚持“做好人、做好事、做好药”的企业核心文化,近一个世纪来,桐君传人一直秉承这个人文精神,业以成为中医药界尊之心怀的共识,这种理念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又立足于中药文化基础之上,具有引领人们善行、倡导社会公德的特征。尤以在当下社会略显功利和浮躁之时,其文化理念更显难得和弥贵。我们名记和坚守药祖桐君高风亮节的传统美德,感悟桐君中药文化,使我们当代中药人更奋发图强、确保安全高效的神圣职责!!桐君堂作为桐君中药文化的躬行者,嫉呼所有中药业者、行业主管、专家学者和政府高官,其同来关注它、来呵护它、来传承它、来弘扬它。桐君中药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让我们祝愿桐君中药文化亘古灿烂!!